奔腾不息的汨罗江,携高山之威,聚万壑之力,流经湖南省汨罗市全境。
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,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悲壮一跃,以死明志。沿岸百姓纷纷发舟捞救,沿水招魂。
两千多年来,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相沿成习,演化为世界各地华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的独特景观,积淀成深厚的端午龙舟文化。汨罗因此赢得了“端午源头,龙舟故里”的美誉。
在汨罗大地穿行,展现在我们眼中的满是端午文化元素。这些元素引导我们穿过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,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端午文化发展史。
在汨罗,原生态的、再生态的端午文化共存,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宝贵的拍摄题材。
原生态端午文化,就是战国及之前先民的端午文化。如今,在汨罗江畔,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原生态端午文化元素的存在。譬如在打造龙舟时,汨罗人有着独特习俗——偷神木。龙舟底那根主木一定要是偷来的,偷来的木才叫“神木”,造出的舟才划得快。
此外,还有雕龙头、关头、亮舟、下水、赞龙舟、回赞、朝庙等一系列“程序”。在雕龙头中,要选一根优质樟木,首先由两名成年未婚男子用手抬起高过人头,意思是高人一等,再放在指定的两条木马上,然后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沐浴焚香,对空朝拜,口中念念有词。念罢,雕匠反身用力将斧头劈在树上,设一香案,插三根香,作三个揖,就完成了雕龙头的第一个仪式。再选一个黄道吉日雕刻龙头,在场的只有三个人,即雕匠、首司、办茶饭的,而且不得脱离现场。雕龙头的地方属于禁区,不准任何人偷看。龙头雕好做油漆时,不准讲“干了又涂”,而要讲“官得又加”。龙头完工后,就举行庆祝仪式,首司招集设香案、摆果品,以茶代酒,大锣大鼓,铳炮喧天,由4个儒生(俗称礼生),举行一堂儒礼,称之为行黄龙礼。庆祝龙头完工仪式之后,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,摆设茶酒果品,一天到晚不断香火。
当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后,端午文化就进入再生态。许多原生态的端午文化元素和屈原“结缘”,成为一种“质变”的端午文化。
粽子,这个端午文化的主要元素,起初是屈原投江后,汨罗江边的人们除驾舟打捞屈原的遗体外,还纷纷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、麦面坨丢到河里,祭祀屈原,以示怀念和敬意。以后,演变为用彩色丝线捆扎、代替竹筒饭的角粽,祭屈原、慰水鬼、镇蛟龙。
插菖挂艾,这一端午文化元素,虽然还保留传统的说法——“荒坡艾叶喷喷香,溪边菖蒲伴石长。青烟剑叶能驱疫,岁岁端午站门岗”,可来了个推陈出新———“五月五日午,屈原骑艾虎。手持菖蒲剑,驱魔归地府。”汨罗人把艾叶当成了屈原的坐骑,菖蒲当成了屈原的长剑,而屈原本身则成了为人们守门窗的保护神。
龙舟竞渡,这是端午文化最鲜明的元素,自从屈原完成那“惊天一跃”后,祭龙也罢,龙舟下水也罢,屈原都是这些仪式的主角。
此外,汨罗江畔的端午文化元素还有饮雄黄酒、踏青、抢龙水、挂香囊、插栀子花、抹露珠、踏露水、歇端午、采百草、唱老戏、回娘家等。
2009年,“汨罗江畔端午习俗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端午节,让我们相约端午源头——汨罗,用镜头记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神秘和奇特。(黄松柏)
怎么去:1、乘高铁或普铁到达汨罗。2、自驾可选择京港澳高速、107国道、201省道。3、乘飞机至长沙黄花机场后,转乘磁悬浮列车到高铁长沙南站﹝10分钟﹞,再从该站乘高铁至汨罗东站﹝20分钟﹞。
吃什么:汨罗传统土八道、姜盐芝麻豆子茶、长乐甜洒。
小贴士:由中国摄影家协会、岳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(岳阳)首届“天下洞庭.端午源头”国际摄影大展“端午源头”主题将于4月10日截稿。该主题征集反映世界各地“端午”习俗、民俗的摄影作品,特别征集汨罗自然生态(风光)、重点工程、各行各业建设成就、汨罗籍人物创业、创新等内容的摄影作品。征稿启事详见本报2015年10月30日11版,或登录诠摄汇网(www.cppfoto.com)“参展”专区查看。
原载2016年3月18日《中国摄影报》